教授每年强制自己定投100克黄金

编辑:书法培训学校机构 浏览: 102

导读:10月21日清晨,COMEX黄金期货冲上4374.3美元/盎司历史新高的消息,刷爆了余教授的朋友圈——但他只是盯着手机银行里的“贵金属”页面,指尖划过2020年至今的5条购买记录,嘴角扯了扯:“我这

教授每年强制自己定投100克黄金

10月21日清晨,COMEX黄金期货冲上4374.3美元/盎司历史新高的消息,刷爆了余教授的朋友圈——但他只是盯着手机银行里的“贵金属”页面,指尖划过2020年至今的5条购买记录,嘴角扯了扯:“我这哪是投资,是给自己找了个‘强制不花钱’的理由。”

作为武汉某高校的80后博导,余教授的“定投习惯”始于2019年的换房经历。那年他把复地东湖国际的小户型换成大户型,赶上房价高峰,后来回调时倒也坦然:“房住不炒嘛,为孩子换个舒服的家,值。”但这件事让他开始琢磨:“辛苦赚的钱,总不能悄悄变‘纸’吧?”炒股要盯盘,基金朋友亏了不少,思来想去,他选了最“省事儿”的黄金——从2020年起,每年用年终奖买100克投资金条,“手机银行一点就买,不用跑银行”。

翻着他的购买记录,细节里藏着“笨办法”的坚持:2022年买两根50克金条,花了38785元(每克387元);今年4月再买,同样100克花了72828元(每克728元)。记者问他“今年金价都涨疯了,为啥还买?”他笑着摆手:“国际地缘政治紧张,美联储要降息,这些我都懂,但更重要的是——我没时间研究别的啊!”他指着电脑里的科研项目表:“每天早八晚十,股票要盯盘,基金要选板块,哪有那精力?黄金就是‘懒人储蓄罐’,买了放在那,不用操心。”

余教授的“懒人逻辑”,恰恰戳中了年轻人的“消费痛点”。《2025中国金饰零售市场洞察》里的数据挺“扎眼”:18-24岁群体的金饰拥有率从37%跃到62%,越来越多年轻人把黄金当成“能戴的储蓄罐”——大三的梁同学攒了三个月零花钱,买了条1克的转运珠手链,“戴在手上好看,万一急用钱,还能换点钱”;刚工作两年的小赵买了个游戏IP金吊坠,“搭卫衣特别潮,比买口红实在,至少不会过期”。对他们来说,黄金早不是“妈妈辈的首饰”,是“能摸得着的安全感”:花出去的钱没“消失”,变成了腕间的珠子、颈间的吊坠,既是“悦己”,也是“留后路”。

教授每年强制自己定投100克黄金

但黄金的“温柔”里,藏着不少“看不见的坑”。经济学家盘和林盯着近期的金价曲线直摇头:“现在黄金投机气氛太浓,普通人的对手是国外资本和央行,你玩得赢吗?”他劝大家“别凑这个热闹”:要是真要配置,优先选黄金ETF或矿产资源股,“至少变现快”;至于金饰?“工费比金价还贵,变现的时候亏到哭。”

武汉钱币专家杜爱国更直接,给年轻人提了三个“醒”:别为了“赶时髦”买一堆小金子,回头想卖的时候,工费能吞掉一半利润;别觉得“黄金只涨不跌”,2020年至今涨了四倍,但2013年也跌过30%;“用闲钱买”——要是把生活费砸进去,金价一跌,哭都来不及。

余教授其实也懂这些“坑”。他把金条的购买记录导成Excel表,每隔半年算一次收益率:“我没想赚大钱,就是想‘强制’自己存点钱。”他指着窗外的学生:“年轻人买黄金,图的不也是这个?不想钱不知不觉花掉,想给未来留个‘小备胎’。”

那天采访结束时,余教授要去给研究生上《经济学》课,教案里夹着一张2020年的金条购买凭证。“今天要讲‘资产配置’,我就拿自己当例子:最笨的办法,往往最稳。”他把凭证塞进教案,笑了笑:“毕竟,普通人的‘投资’,从来不是‘赚快钱’,是‘守住钱’——就像我买的金条,放在银行里,每克都写着‘踏实’。”

教授每年强制自己定投100克黄金

当金价的红色数字还在屏幕上跳的时候,余教授已经走进了教室。窗外的银杏叶飘进来,落在教案上的凭证上——那上面的“387元/克”,像一句无声的话:有些“笨办法”,才是普通人最稳的“安全感”。

#教授每年强制自己定投100克黄金(精选1)